日語學習的兩大瓶頸期
大家或許有同感,當前中國國內的日語學習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,大多數學習者都是為通過日語能力測試而學的。明明N1考試成績很好,但在實踐中卻很難熟練應用,有這樣煩惱的學習者不在少數。而且還有不少人,通過N1以后日語水平就原地踏步,很難進一步提高。
另外,也有一些日語學習者遇到的問題是,N2考試通過后無論考多少次N1總也無法合格。他們已經刷了無數次真題,不知道怎樣才能進一步提升日語,通過考試。
在我看來,通過N1考試日語卻止步不前的人,和無論怎么學都考不過N1的人,實際上存在同樣的問題。
本篇我們先探討屢屢考不過N1的人面臨的問題。
如何打破N1屢戰屢敗的怪圈?
從我的經驗來看,能順利通過N1考試的人,大多數日語發音不會太差。不過發音好壞的判斷標準非常主觀,不知道其他的日本人(嚴格講應該是日本人和日語母語者,這里方便起見統一寫作“日本人”)是否有相同的印象。中國的日語教育并不重視準確的發音,發音既沒有反映在成績里,也不是日語能力測試的考察項目,所以很多人覺得發音好壞與N1無關。實際上,發音與考試不無關系,比如能夠準確發出長音的人,也能在聽力測試中更為準確分辨讀音。
我們可以以漢語為例思考這個問題。假設一個外國人做中文長篇聽力測試時無法區分前后鼻音,那他就聽不出究竟是“人民”還是“人名”。如果是漢語母語者,即便不能區分前后鼻音,也可以憑著自己龐大的詞匯量等較高的聽力綜合實力聽懂文章意思。但詞匯量有限的外國人聽同樣的內容時會混亂,很難聽懂。日語的長音也是同樣道理。
我在教日語初級班長音的時候注意到,有些學生會自己在課下練習,雖然他們發音的時候主觀上想要區分開長短音,但從結果來看,長音卻越練越短,最后連我都聽不出長短區別了。這種現象在單個單詞朗讀中尚不明顯,在文章朗讀中特別突出。于是下一次課上要再次糾正學生的長音。一個班通常有幾十個人,老師無法挨個細致指導,最后因為時間精力的限制就只能那樣了。
只是單純模仿標準發音是很難掌握長音的,倒不如一開始就把音長拉到正常的3倍左右,給音長賦予彈性,讓學生在練習過程中再理解合適的音長更好。所以我讓學生練習長音時,一般讓他們比標準發音拖得更長一些,夸張地發音。比如“中國人”一詞,我會讓他們讀“ちゅーーーごくじん”(當然也可能有人不認同我的方法)。
日語發音還有一個特點是“う段”吞音。我輔導N2的時候,有的學生會因為這個語言特點而凌亂,受吞音影響聽不出是什么單詞的人也不在少數。“~です”就是個很顯而易見的例子。在這里,“す”的元音消失,實際的發音變成了“des”。只是“です”一般出現在文末,所以基本不會有人聽不出這個發音。上面舉例的“中國人”應該念“chuugoku jin”,但在實際發音時,其實更偏向于“chuugok jin”。“い段”里比如“比較”、“聞く”、“失禮”,單獨發音時能清晰地聽到“ひ”“き”“し”,但出現在文章中時往往會脫掉元音。
此外,“電話”“雰囲気”中的“ん”基本不發音,聽上去像“でうわ”“ ふいき”。實際發音聽上去與假名注音不同,導致學習者很容易在聽力中混淆。
促音也是如此。比如有的學習者跟老師說“行ってください”的時候,往往漏掉促音,變成了“居(い)てください”。老師一瞬間很容易反應不過來, “誒?我到底是走還是留?”。當然聽者如果是日語老師,就會意識到肯定是促音沒發出來,應該理解為“行く(走)”。在聽力測試中,“行って”和“言って”發音相同,可以通過上下文判斷其意。但是如果沒聽出促音,預想的候選語義中就要再加一個“いて”。像這樣無法準確聽出發音,候選語義就會增加很多,理解的難度就增大了。
日語的發音其實不難,不懂日語的中國人按照羅馬字念日語,日本人通常也能理解個七七八八。比如用羅馬字讀站名、地名等等,日本人基本都能理解,而反觀漢語、英語就不存在這種情況。正是因為日語的這個特點,導致中國的日語教育很不重視發音的指導,很多學習者沒有經過系統發音訓練就直接學到了中級。大學的日語課程也多以高效短期通過N1考試為目標,不會在初級花太多時間。
上面主要討論的是發音對聽力的影響,其實助詞的作用以及初級詞匯也很重要。綜合我目前為止積累的考試輔導經驗來看,N2考試成績在140分以上的人,大概率能通過N1考試。如果總也過不了N1,不妨深入復習一遍基礎知識,好好做做N3和N2的題,或許會有所幫助。(作者為浙江工商大學東方語言文化學院副教授久保輝幸。張靖譯)
補充知識:文中出現的考試詞匯,日語怎么說?
真題:過去問(かこもん)
反復刷真題:過去問を繰り返し解く(かこもんをくりかえしとく)
元音:母音(ぼいん)
復習:おさらい
應試教育:試験対策教育(しけんたいさくきょういく)